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4篇
  免费   687篇
  国内免费   468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466篇
  2014年   587篇
  2013年   652篇
  2012年   762篇
  2011年   724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428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9篇
  1971年   7篇
  1970年   7篇
  1968年   5篇
  196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百合病毒的DNA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知的黄瓜花叶病毒,百合无症病毒、百合斑驳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制备寡核苷酸芯片。用Cy3标记核苷酸引物,不对称RT-PCR扩增产物与芯片上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荧光扫描仪检测并分析信号。研究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检测侵染百合的3种重要病毒核酸的特异性荧光信号,该项技术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82.
为探明长期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陕西黄土区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在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小区内,即对照组(不施肥,简称CK)、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简称ABAND)、施氮磷钾(简称NPK)、施氮磷钾+秸秆(简称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简称MNPK)和施1.5倍MNPK(简称1.5MNPK),两年4次共采集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结果显示6种施肥处理中,大型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从多到少依次为SNPK>1.5MNPK>NPK>ABAND>MNPK>CK,类群数依次是1.5MNPK>NPK>SNPK>CK>ABAND=MNPK.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1.5MNPK>MNPK>ABAND>SNPK>NPK>CK,类群数依次是SNPK=MNPK>CK=NPK=1.5MNPK>ABAND.大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最多的分别是SNPK和1.5MNPK处理,而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则分别是1.5MNPK和SNPK处理.表明农田土壤动物类群分布与施肥处理有关.农田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分布以施氮磷钾(NPK)小区最多,常见类群以对照组(CK)最多,极稀有类群以施1.5倍MNPK小区最多.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农田土壤动物的相似性系数一般较低,而其群落组成的异质性较高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在撂荒地与其他施肥处理之间的相似性明显低于其他各施肥处理之间;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在对照小区与其他施肥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各施肥处理之间,反映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环境,进而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四川无尾两栖类的繁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3%)是在水内产卵;水外产卵是较进化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3种:卵产在近水塘的泥窝中(模式12),卵泡产在近水域的土穴中(模式21)和卵泡产在近水域的树上或灌丛上(模式23),仅5种(7%)在水外产卵。(2)模式1、12、21、23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模式2的物种为小,产卵的数量大,但卵径较小;蝌蚪的生态表型均可归入静水型,共同特点是蝌蚪体型小,在静水中觅食,生长发育快。模式2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大,产卵的数量少,而卵径较大;蝌蚪的生态表型可归入流水型,特点是蝌蚪体型大,在流水中觅食,生长发育慢。(3)水内产卵的两栖动物的窝卵能量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静水产卵(模式1)的物种通过增加卵的数量来增加投入,接近于r-选择物种;流水产卵(模式2)的物种通过增大卵径来增加投入,接近于k-选择物种;是两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84.
单粒干燥大豆种子基因组DNA提取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是进行大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以大豆干燥的种子为材料,将SDS法和CTAB法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有效的提取了基因组DNA.通过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和ISSR标记分析验证这种方法是提取大豆干种子基因组DN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双载体共转化法中部分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T-DNA区分别只含有潮霉素选择标记基因(HPT)和GUS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pCAMBIA1300和pCAMBIA0301用于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共转化试验。根据经农杆菌浸染并共培养3d后水稻愈伤组织中的GUS瞬间表达情况及其稳定共转化率,测定了不同农杆菌菌株搭配及其不同浓度配比对共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农杆菌菌液浓度比为1:1的情况下,农杆菌EHA105/pCAMBIA1300与EHA105/pCAMBIA0301组合共转化水稻的效率要高于其他菌株的组合;在以农杆菌EHA105/pCAMBIA1300与EHA105/pCAMBIA0301进行共转化时,两种菌液浓度比为1:2时共转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6.
论边坡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潘树林  王丽  辜彬 《生态学杂志》2005,24(2):217-221
对裸露边坡采用植被防护的方式日益引起全球重视,但边坡植被恢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本文阐述了边坡植被的功能,生态恢复的原理,植物品种的筛选,边坡生态恢复的方法及应用,边坡生态恢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LGT(lost goodwill targe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患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LG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的肿瘤患者分别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检测仪及提供的相应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空腹血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并用美国赛费吉(Ciphergen)公司制造的蛋白质指纹仪及该公司提供的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CX2)按其操作方法(SELDI检测技术)配对检测肿瘤患者空腹血清中的蛋白质指纹,对有病情加重的患者均检查两次以上.以指纹图上质荷比(M/Z)为11100+H~11900+H之间出现一峰簇样(cluster)的指纹标志为LGT阳性诊断标准,并按蛋白质指纹LGT检测阳性次数分成二组.对二组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与正常参考值之间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结果:CD3^+T细胞值在LGT蛋白质组持续阳性表达组是增高的,在另一组是无变化,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CD8^+T细胞在二组内同时增高,CD4^+T细胞和NK细胞二组同时低下,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肿瘤晚期可能存在有酪氨酸蛋白激酶修饰的细胞内信号传导,使之病情加重,而肿瘤早期则不明显.这是一种新的看法,应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We present palaeoenvironmental, geomorphological, archaeological, and place-name data which allow a ho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change on Sandoy, Faroe Island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island by humans. In contrast to other situations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tinuity in th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landscape evolution across the initial settlement horizon.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post-settlement North Atlantic landscapes—absence of trees, widespread blanket mires, high rates of soil erosion—were already in place when the first people arrived. Although human impact on Sandoy appears to have been light, conversely, the unusual environment forced major alterations of the subsistence economy imported by the colonists. Settlement-era archaeological records suggest that, from the start, patterns of resource use differed substantially from the regional norm, and these differences became amplified over time as the Faroese economy created a locally sustainable cultural landscape.  相似文献   
89.
将750尾建鲤随机分成5组,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2.0%、4.0%大黄蒽醌提取物。从2005年7月到9月连续投喂70d后,对鱼体进行高密度应激,测定其生长、应激前后血液皮质醇、血糖、溶菌酶等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应激前添加大黄葸醌提取物提高了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鱼体丰满度、血液溶菌酶活性,降低了饵料系数与鱼体死亡率,但是与大黄葸醌提取物的添加水平不成线性关系,其中2.0%试验组还显著降低了血液皮质醇。高密度应激1d后,各组血液中的皮质醇、血糖、溶菌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照组最高,添加1.0%和2.0%大黄蒽醌提取物的试验组相对较低。应激前后各组鱼的攻毒试验表明:除应激前添加1.0%和2.0%大黄蒽醌提取物的组没有死鱼外,其它各组都有死鱼,其中对照组死亡率最高。因此添加1.0%-2.0%大黄蒽醌提取物提高了机体抗应激能力,并对病原菌感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了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90.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upper Moselle river by using biological indices. Simultaneous physico-chemical surveys were also undertaken from May 1999 to April 2000. Twelve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wide range of potential pollution. Chemical analysis did not reveal any major problem of pollution. However a lower water quality resulting from domestic pollu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some sampling sites. A biological monitoring combining both macroinvertebrates and macrophytes was performed. Biological indices based on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acrophyte composition were not pertinent tools, whereas simple indices based on taxonomic richness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several chemical parameters, showing that such simple biological variables should represent powerful indicator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